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领头雁”振翅 老社区“蝶变”!平顶山市石龙区何庄社区的“治”与“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8:53: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高会权 张少伟

4月9日,清晨的阳光洒在平顶山市石龙区何庄社区“说理堂”的青砖墙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桐城六尺巷的语录在晨光中格外醒目。村民何老四大爷坐在老式圈椅上,正和邻居老王讨论着宅基地纠纷。这场景,与三年前“村部没人办公,干部上班就是干架”的混乱判若云泥。

何庄社区村干部何香正在“说理堂”调解邻里纠纷

这个曾6次被授予黑旗、信访不断的“问题社区”,如今成了全市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单位,连续40多次在全区观摩中扛回红旗。变化的关键,在于选对了“领头雁”——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二明。

“头雁”破局:从“乱麻”到“棋盘”

2021年,王二明临危受命。面对派系林立、环境脏乱的烂摊子,他带着工作组走街串户,在村民家开了12场座谈会。“以前村部像战场,现在干部带头扫大街!”村民李海燕感叹道。

王二明立下“铁规矩”:支部吸收党员不沾亲,低保户评选不徇私,60多个低保名额中没有一户与他沾亲带故。

他推行“胡同长”制度,选取15名热心村民担任“小巷总理”,谁家吵架、垃圾乱堆,胡同长第一时间调解;创新“一元花”制度,村民每种一盆花,就可以换取1元钱,如今的村庄花团锦簇,每一户都是“会呼吸的花园”;更绝的是“一元卫生费”,每户每年交一元卫生费,专款专用聘保洁,此外还有污水沟治理、柏油路铺设等民生工程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实惠。

“说理堂”里的智慧:从“对抗”到“对话”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说理堂”门口的对联,道出了社区治理的秘诀。王二明把村部改造成调解室,摆上煤油灯、老烟袋,墙上挂着三尺巷典故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六尺巷的讲话。村民有矛盾,先来这里“唠唠”。

80多岁的何涛伟和邻居因宅基地闹了十年,在“说理堂”里,王二明搬出《民法典》,又讲起六尺巷的故事:“老祖宗能让三尺,咱新时代更得讲文明!”最终双方各让半米,握手言和。这样的场景每月都在上演,“说理堂”成立以来化解矛盾30多起,省人社厅领导点赞其为“基层治理教科书”。

“共建共享”激活自治细胞

傍晚的文化广场上,大众曲剧团正在排练新戏。这个由村民自发组建的剧团,三年来演出200多场。王二明趁热打铁,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青春舞蹈队,两届春节联欢晚会吸引周边县区2万多人观看,成了“网红村”。

村民带着孩子在广场游玩

更实在的是民生账本:2座标准化厂房解决就业,3个灌溉水井保障农田,5处游园、2600米污水沟治理、58盏路灯……这些数字背后,是居民从“旁观者”到“建设者”的转变。村民王耀玉义务当起“花匠”,带领10位老人管护村内绿植;年轻人自发成立6人的“护河队”,每周清理河道垃圾。

“小社区”的“大能量”

如今的何庄社区,不仅是全市基层治理标杆,更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活教材。“一元花”“胡同长”制度被平顶山市委组织部推广,“说理堂”经验也被全区推广。王二明也获评市级劳动模范,老百姓送他外号“铁包公”——“不贪公家一分钱,办事公道得很!”

四年来,何庄社区在全区人居环境观摩中,已获得40多面流动红旗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只要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再乱的社区也能变成幸福家园。”王二明说。

夕阳下,孩子们在整洁的巷子里追逐嬉戏,老人们在“说理堂”外的紫藤架下喝茶聊天,一幅和谐画卷正在何庄徐徐展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