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莹,上海海智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全球化创新化企业联盟副会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信用工作委员会智库专家,《中国平台经济企业创新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副主编。
文章首次发布于《私人银行》杂志。该杂志由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联合《财经》杂志制作,旨在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专业、前沿的财富管理洞察,每季度发布一期。
杂志实刊照片
要重新理解中国制造业的真正价值,重新用数字化方式挖掘中小企业的巨大潜能,让这些企业离散的能力突破地理边界和组织壁垒,在全球价值链中重新实现最优配置。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日新月异,已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位居世界首位。这一耀眼成就的基石,是中国400余万家中小制造业企业形成的“金字塔型”产业生态,他们吸纳了82%的制造业就业人数,贡献了制造业65%的发明专利,各类产品的70%-90%的零部件都由中小企业配套,其中遍布县镇中小工厂已是乡村振兴的产业支点。
正是这些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综合优势,整体表现出“成本低、效率高、反应快、适应强”的特征。正是有了他们这种“小规模”,才贡献了中国制造的高效率和高响应,满足了中国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长期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供应链需求。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大国博弈、地缘冲突、新绿色低碳国际贸易规则增多等趋势性力量的驱动下,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总体上沿着区域化、多元化、数字化、绿色化四个方向加速重构,且速度在加快、程度在加深、力度在加强,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从生产端看,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影响下,跨国企业正在中国之外加快构建平行供应链体系。如,苹果公司在印度和东南亚设厂的核心供应商由2020财年的63家增加至2023财年的82家,工厂数量由101个增至167个。同时,中国的品牌龙头企业也在主动和被动地进行全球布局,以积极应对这种趋势,逐步走向“世界产品由海外中国制造”。未来可以预见,中国将和东盟、墨西哥、印度等全球产业新承接地长期保持高强度的竞争关系。
从科技端看,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进入新发展阶段,叠加海量数据,正在催生着制造业的创新范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以销定产、以快打慢、以新打旧”的“互联网+产业链供应链集群”的新方式会进入到越来越多的行业,来充分满足需求侧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增多的趋势。因此,产品更新迭代越来越快,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从贸易端看,贸易保护主义会进一步升级,中国遇到的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做贸易的成本和难度会进一步加大,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更是挑战升级。
面对这些变化,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将会深入到供应链的各个层级,中国要继续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要更好开展全球创新竞争,就会大量向国际市场输出零部件、输出中国的供应链能力。相应地,会需要更多的中国中小制造企业直接参与进来,他们的能力在新趋势下要重新被发现、被信任、被选择。
然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可能并没有被很好地看见,他们的真实能力实际上是被“埋没且不自知的”。
总的来看,有以下原因:第一,从行业看,供应链是相对封闭的,汽车、消费电子、家用电器、医疗器械等不同行业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大都没想过自身其实是可以跨越行业的。第二,从区域看,各个制造业集群供应链之间链接不够紧密,甚至在同一个城市的中小企业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和谁链接在一起,可以和谁进行协同生产,“手拉手”就能共同服务同一个上游。第三,大多数中小企业有了订单、赚了钱会先想着是否要增添一些设备和员工,来扩大自己生产能力去接更多的订单,而不知道一旦这么做,反而有可能会失去竞争力。因为采购商下单给他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他原有的设备已经折旧多年了,摊销变小了,采购商的成本因此会很低。第四,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没有确切的认识,也不知道自身的设备、工艺、产能、成本、管理、员工等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如何转化为数据,用数字化的方式记录、存储、交换、传递、链接。第五,中小企业大都处于供应链的底层,数量众多,特别是作为个体的时候,他们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得到足够的帮助。
但令人高兴的是,中国制造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夜,有一批产业互联网企业正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式对中国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造,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与传统制造业进行深入融合,把市场需求、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业集群配套、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线上线下交易等供应链整个流动过程进行数字化转型,进而去找到、放大中小企业被“埋没的能力”。就如上海海智在线成立10年来,一直扎在中国制造业里,扎在中小企业的工艺、工序、设备、人员里,通过多种方式去重新发现和定义中小制造企业的潜在能力。
工艺解构与生产能力标签化,让“沉默数据”开口说话。数字标签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将产能信息转化为标准化数据,将其能力的模糊信息转化为市场可见的数字信息,使企业冲破信息孤岛,精准对接全球需求,降低被找到的成本。如东莞某钣金工厂最初只服务于通讯行业,经过数字化平台对其产能进行标签化后,成功与三家中等规模的机器人企业展开合作,这一转型帮助企业拓展了业务领域。另一家同在东莞的机加工工厂在2020年后产值骤降40%,尽管其在航天航空和军工领域具备专业优势,但却不被外界所知晓,在其产能被转化为数字标签后,该工厂成功与西安、长春、北京、浙江等地的10家军工与航天航空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数字化打通供需匹配,用“产能地图”重构供应链。通过精准的产能地图和智能化工具,能够在打通供需匹配壁垒的同时,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柔性。如,北京某上市公司位于西安的子公司主要从事卫星定位技术服务,通过数字化平台,该企业发布了一项精细化处理要求极高且需在两周内交货的钣金需求。24小时内,平台为其匹配了18家符合条件的工厂。最终,企业与一家年产值仅300万元的河北沧州小工厂达成合作。这家小工厂首次打样便顺利进入企业供应商体系,在接下来的4年合作中,帮助该企业实现了超过20%的综合降本。
推动供应链国际合作,构建“低摩擦”的全球协作网络。通过网络化,帮助中小企业突破地域、规模、语言等限制,直接参与全球制造的协作网络,服务海外大大小小的生产制造需求。青岛某年产值200万元的工厂,原本仅通过外贸公司接二、三手订单。借助数字化平台,工厂能直接接触海外买家,每年通过海外买家获得100万元以上的外贸订单。苏州某工厂原本仅通过人脉合作海外客户,转化效果缓慢且成本高,数字化平台为其提供了来自全球40家不同规模的海外买家合作机会,成功实现了海外订单产值翻倍增长。
实现价值链跃迁,从“边缘配套”到“创新订单”。数字化赋能让中小企业摆脱“边缘配套”的角色,帮助他们从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转向接收创新性零部件订单,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利润跃迁。一家小型铸造厂,从低附加值产品生产逐步转型为航空设备零部件供应商,毛利率从10%提升至40%。南通一家400万元产值的机加工工厂,原本依赖朋友介绍的二手订单,后来成为一家激光企业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拿下了其原有产值25%的订单,同时与机器人行业客户建立了稳定合作,每年为企业带来原有产值15%以上的订单。
跨行业协同,跨越边界实现自由切换。跨行业协同创新是数字化推动制造业价值链跃迁的重要方向。中小企业不仅能够进入更多高附加值行业,还能提升技术实力、优化客户结构,减少在单一行业波动时的风险。宁波某机加工工厂原本专注于传统燃油车电机轴生产,但随着行业衰退,订单量大幅下滑。通过数字化平台,工厂成功与年销售额超20亿元的新能源上市企业展开合作,将业务拓展至新能源电机、风力发电等领域,将燃油车行业客户占比从80%降至30%,优化了客户行业结构,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抓住绿色转型新机遇,积极迎接全球供应链绿色化趋势。随着全球市场对环保标准的要求日益提高,绿色转型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数字化工具帮助企业实现绿色生产、优化碳排放,满足国际市场对环保标准的严格要求,从而带来新的市场机会。一家年产值不到200万元的苏州工厂,通过平台的绿色低碳工具,顺利为德国一家头部企业提供了符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要求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成功完成了交易,打开了国际市场的新大门。
我们正面对着不可逆转的新趋势,要重新理解中国制造业的真正价值,重新用数字化方式挖掘中小企业的巨大潜能,让这些企业离散的能力突破地理边界和组织壁垒,在全球价值链中重新实现最优配置。可以想象,当东莞五金厂的淬火工艺数据与慕尼黑工程师的设计智慧实时碰撞,当宁波模具厂的柔性产线直接响应波士顿的医疗创新需求——这才是未来中国与全球制造应有的美好图景。
关于海智
上海海智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海智在线”)成立于2015年,是聚焦工业零部件的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实现按需制造,旨在提升零部件行业采购寻源效率,完善各类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海智在线依托平台的工程设计能力和数字化产能调配能力,为新兴产业链的产品研发和后端生产供应链落地提供从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到材料选型、生产加工、质量检测、产品包装、物流发货的全流程产品交付解决方案。
海智在线自成立以来,就只做了一件事:在生产制造领域,让时间坍缩和空间折叠。为的是实现:增强中国供应链效率和能力,畅通创新“最后一公里”。
未来,海智在线将继续以数字化技术为引擎,使中国产能服务世界制造,实现“用工艺地图瞬间再造世间万物,用生产协同轻松满足世界需求”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