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丁耀平:制造美的生活 | 这样生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20:24:00    

丁耀平的朋友,喜欢到她的“山野厨房”来,吃饭、赏器、喝茶、聊天。

“厨房”里摆满了丁耀平从各处淘来的茶器,“厨房”外则是一片山野,真正的山野。

通过“山野厨房”,丁耀平制造了一种美的生活——松弛、平静,有陪伴,一切皆能自洽。

器物是生活的陪伴

在确定采访地点的时候,丁耀平发来一段自己录制的导航视频,用第一视角直观地告诉记者,进入村庄后如何到达她的“山野厨房”。视频里,老人坐在墙角晒太阳,几床被褥晾在旁边扯起的绳子上,一只鸡伏卧在路中间。面对驶来的汽车,这只鸡没有任何恐惧,丁耀平也不着急,她停下车,直到鸡的主人来把它抱走。不久之后,记者在前往“山野厨房”的路上看到,晒太阳的老人还坐在那里,那只鸡回到了它在路边的队伍。

2019年,丁耀平发现了这个村庄。偶然的机会,她顺着牧牛山往南走,就看到了坐落在钢铁水泥和山石林木间的村庄。丁耀平喜欢摄影,她走进村子,拍摄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动物。“我想拍的题材都有,”丁耀平说,“特别是村子中间那条路线,是一个上下的坡,还有石头的墙,特别像南方的小镇,我是说夏天的时候。”

丁耀平在村子里租了两间房子,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摄影,她就在那里做一些与器物相关的工作,特别是茶器。

丁耀平形容器物的诞生跟做衣服一样,有设计想法的人,也有具体实现的人。她生活的这个地方不具备烧制的条件,更多的时候,她设计好器形,选好泥料、釉水、大小等,交由景德镇的匠人制作。

丁耀平现在使用的一个公道杯就是这样完成的。“市面上肯定有相似的,但不是我喜欢的泥料。你看它,不是亮光,是哑光,质地像酸奶一样,中间还会有一些岩石的颗粒感,不是纯白的。”丁耀平说。她顺手拿过旁边的一个盘子说,它跟公道杯出自同一位匠人之手,泥料也差不多,但是没有颗粒感。这个公道杯的所有元素都是丁耀平喜欢的,在她看来,用喜欢的东西会让人心情愉悦。

丁耀平认为,器物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生活里的陪伴。她说,器物的陪伴就跟朋友的陪伴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朋友,也有各种各样的器物,“好的器物,或者是你喜欢的器物,对你来说是一种治愈性的陪伴,互相滋养。如果器物有生命的话,它可能也希望被理解、被看到。”

为了延长这种陪伴,丁耀平成为一名瓷器修复师。很多来找她修复器物的人都会说,自己当时如何不小心打碎了它,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舍得丢掉。“修了之后更美。”丁耀平说。她指着桌上的一个花器说,上面那些金色的线条其实是修补裂痕的金缮。无论是金缮、包银,还是锔钉,它们留在被修补过的器物上,成为时间的装饰。

但是丁耀平强调:“有很多感情是修不过来的。”

慢下来才能与自己和解

丁耀平觉得,这个村子的质朴感跟她的器物、她的生活方式完全契合,经常来找她玩的朋友也喜欢这里。去年,她把房子装修了一下,并为之应景取名为“山野厨房”,和朋友在这里喝茶、赏器、聊天,赶上饭点儿就顺便做些家常便饭。

“山野厨房”里有两张桌子,一张是长条大案桌,另一张是圆形小桌。丁耀平说,朋友来最喜欢坐在小桌这里,因为它就摆放在一扇大窗下面,窗外是真正的山野。

其实,在房子与山野之间,有一处搭建的板房。但是丁耀平自动忽略了它,抬头远望,视线所及就是一片正在这个春天萌新的草与树。就像在略显杂乱的村子里找到质朴的气息一样,在器物身上找到陪伴的意义一样,丁耀平善于发现一种美的秩序,制造美的生活。

采访这天,丁耀平正是坐在窗下的这张小桌旁分享她的生活。当天中午,有一拨朋友来找她吃饭。丁耀平说,春天要做春天的菜,于是她做了马兰头拌香干、香椿苗拌核桃、花椒芽炒鸡蛋等,“特别好吃。”这些轻油薄盐的家常便饭,在很多人的生活里反而成了奢侈品。

丁耀平希望朋友来到她这里的时候能感觉到放松,就像“公园20分钟效应”一样能减少一些压力。去年,丁耀平失去了两三位朋友,他们在一些巨大的变动面前不堪压力。丁耀平很遗憾,自己没能及时帮助到朋友,所以一直想创造一个能舒缓压力的空间。她觉得现在的“山野厨房”做到了,她用心做一顿饭,朋友则开心去吃,一起聊聊天。她能感觉到,朋友到了这里会“绝对地放松”。有意思的是,比起“山野厨房”,熟悉的朋友更多的是说“去平姐那儿”。

这一阵子,想约丁耀平的朋友很多,因为都知道她刚从南方回来,想听听她的见闻和收获。她去了一趟安吉,她跟伙伴们承包了当地茶农的一片山。正值采茶季,她在那里盯着一芽一叶的采摘。丁耀平还参加了苏州的本色文创市集、杭州的微物可观市集,“这些都是我们茶圈里的天花板”,一些新型的器物材质、器形或者有收藏价值的老物件都会在那里出现。这是丁耀平务实的一面,她并不回避现实的琐碎和困难,她会亲自去盯茶叶的采摘,去体验和观察行业的发展。丁耀平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从来不发心灵鸡汤或者励志语录,只分享事情本身。在她看来,即便是成长性的心得也是从现实经历中而来。

同样,“山野厨房”也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丁耀平希望朋友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躲避什么,而是在一种放松的节奏中慢下来,获得一些舒展的时刻,与自己心里那些焦躁的东西和解。“你要慢下来,你就能和解,和解了你就能找到出口。”丁耀平说。

丁耀平将茶放进茶则,再用茶拨将茶从茶则中一点点拨进茶壶,这些具有仪式性的动作让行茶的过程慢下来,无论是泡茶的人,还是等着喝茶的人,心都跟着慢下来。

做好当下的陪伴

去年冬天,母亲从老家来到济南,与丁耀平同住。她们本来约好要在“山野厨房”过年,但到了年关,母亲还是下意识地要回老家。

母亲一直在农村生活,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已经固化。有时候,她看到女儿的朋友穿着红色衣服,就会说好像要结婚一样。她也不太理解,女儿到底有什么了不起,怎么会有这么多朋友。她也不懂得欣赏女儿的茶器,不知道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不知道它们美在哪里,只能用“多少钱”这个最朴素、最直接的标准来判断它们的价值。

这些“不理解”“不知道”的背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位母亲对女儿生活的失控。丁耀平坦言,在18岁离开家之前,她从母女关系中感受到了一种压抑,它来自母亲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时隔多年以后,曾经的母女关系已经失衡,而重新建立一种新的平衡似乎也有些困难。

丁耀平发现了母亲在女儿生活中有一种“不配得感”,她告诉母亲,你值得,你女儿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

但丁耀平无意去升华母亲的人生,这会让双方都感到辛苦,而且母亲的生活方式并不就是错的。她只希望在与母亲如此亲密相处的日子里,为母亲做好足够的陪伴。丁耀平说,与母亲同住的那段时间比黄金还要贵重,她与母亲的关系比她小时候还要亲密。

丁耀平也是一位母亲,她的女儿和儿子分别正在读中学和小学。她尽力去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好支持和陪伴。有一天,女儿给她打电话,说想见见妈妈,想吃妈妈做的饭。丁耀平当时正在“山野厨房”,没时间回家取饭盒,于是直接做好饭用这里的盘子装好就送过去了。

这段时间,儿子在每个周六的下午都会来“山野厨房”,跟丁耀平的一个朋友学英语。丁耀平说,朋友从英国留学回来,会教孩子一些生活化的东西,而不是那种中规中矩的教学。“他们在这里上课,我在旁边给他们做饭。”在丁耀平眼里,这也是美好的陪伴,她爱的人都在一起,“我的孩子在学习,我的朋友在输出,我在择手里的菜。”

记者:江丹 实习生:王乐 李逸然 摄像:迟广智 剪辑:迟广智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 汤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