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探微观之谜 展创新之力(院士新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3:10:00    

来源:人民日报

如果缺乏科学上的领先地位,在新技术上我们只能是追随者,缺失源头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勇于承担前沿探索的风险,才能打通并掌控科技创新的全链条

高能物理,也称作粒子物理,研究的是物质最深层次的结构,是对分子、原子、原子核研究的自然发展与深化。

那么,对物质的基本结构,我们是怎么进行研究的?

早期是借助显微镜,可以看到的最小尺度为光的波长,约为10-7米;为看到更小的结构,人们采用电子显微镜,电子的波长可以小3个量级,达到10-10米;继续减小,就需要依靠加速器把电子提升到更高的能量,即更短的波长。目前可以观测到的最小尺寸为约10-15米。

通过加速器提高能量、减小波长,利用探测器——复杂的“电子眼”,就可以研究前沿微观世界。

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到了19世纪,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论得以建立,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分子成为物质结构的基石。20世纪初,人们理解了物质更精细的结构——原子核里有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在外面绕着它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在加速器实验中发现数百个新粒子。最终,我们理解了质子、中子和新发现的很多粒子都是由夸克这种基本粒子构成,电子和中微子也是基本粒子,且其家族与夸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描述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与转化的标准模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共获得约30个诺贝尔科学奖。

对于粒子物理的研究到尽头了吗?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我们的回答是,标准模型虽然成功描述了已知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但仍无法解释暗物质、暗能量及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等重大科学问题,理论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自洽、不完整之处,特别是实验上发现了一些与标准模型不符的现象,如中微子有质量。因此,未来粒子物理学的发展需要突破现有框架,探索新的物理规律。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迎来了重要机遇。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例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及北京谱仪(BESⅢ)对XYZ粒子的研究为全球粒子物理研究贡献了关键数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展现了中国在粒子物理前沿的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我们的研究除发展新的理论之外,还要寻找新的实验证据。比如在太空、地下,在加速器或中微子设施中寻找更多关于暗物质、反物质、中微子等的新物理现象。

粒子物理发展到现在,除了中微子振荡之外,标准模型的建立几乎都依赖于加速器。将来要解决上述问题,加速器虽非唯一途径,但无疑是最主要的手段。至于建什么样的加速器,存在各种选择(如直线或环形、电子或质子),各有各的可行性,中国高能物理面临的关键抉择是应该优先发展哪条路径呢?

2012年,我们发现对于中国最佳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先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待其科学使命完成后,在同一隧道内升级质子对撞,“一道两用”实现隧道资源高效复用。5年后,欧洲核子中心也宣布,建设环形加速器是最佳方案,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我们的判断。事实上,我们不仅在科学上抓住了未来发展的“牛鼻子”,在方案与技术上也实现了创新与领先。过去10多年的研发不仅使设备国产化率达95%以上,也在许多概念和技术上实现了全球引领。

历史上,对撞机技术作为源头,催生了加速器的广泛应用。比如同步辐射光源来源于环形对撞机,自由电子激光来源于直线对撞机。而这些关键技术,又进而成为众多学科与产业发展的基石。例如,同步辐射及散裂中子源,是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的利器;辐照效应,紧紧牵动着高科技企业在芯片、手机终端、锂电池、先进制造、医药等方面的研究。

如果缺乏科学上的领先地位,在新技术上我们只能是追随者,缺失源头创新能力。即便技术指标偶有超越,但其源头创新在国外。因此,科学领先是技术主导的前提,否则核心技术必将受制于人。我们必须勇于承担前沿探索的风险,才能打通并掌控科技创新的全链条。

粒子物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性成就之一,中国正在追求从一席之地走向全面领先。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本报记者吴月辉采访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