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丨探访遵义三大主导产业里的新质生产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8:55:00    

四月的黔北大地,春潮涌动,活力迸发。

赤水河畔,金沙、仁怀、习水三大酱酒产区聚链成势,剑指“世界一流白酒产业集群”;

总投资110亿元的遵义长岭特殊钢项目落地,与正合铝业、播宇钛材、天磁锰业等企业共筑钢铝钛锰“金属矩阵”;

航天新力16件高端锻件远销海外,创汇640万元……

遵义紧扣“六大产业基地”战略,以“富矿精开”破题,锻造三大主导产业:酱酒工业用数字化激活千年工艺,铝钛锰产业以循环技术点“废”成金,航天装备借智造助“贵州制造”出海……遵义一条“集群引领、生态高效”的现代化产业路径清晰延展,新质生产力的脉动正重塑这座“转折之城”的产业版图,为高质量发展写下春天的注脚。

数字赋能:千年酱香焕新“智”造引擎

赤水河畔的春日,酒香与数据流共舞。

在仁怀名酒工业园区的贵州唐庄酒业车间,72台“上甑机器人”挥动机械臂,红外测温系统精准调控蒸汽,将千年酿艺浓缩成毫米级的数字指令。

“过去老师傅凭经验‘一看二摸’,现在通过大数据优化工艺参数,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车间主任刘述欣的话语,道出了酱酒生产智能化带来的产业变革。

当传统酒企牵手大数据,遵义正以一瓶酒的裂变,书写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样本:

数据赋能,只需要6秒的时间,包装工人就可以为1瓶茅台酒系上红丝带,6瓶茅台酒装箱封箱仅需1分30秒;

习酒凭借 5G、大数据、AI 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一套先进且完备的智能酿造体系,在行业内一骑绝尘;

位于桐梓的酱香白酒科技示范园将现代科技控温技术与传统窖藏工艺相结合,建设22700平方米的洞藏酒库……

2024年,遵义白酒产业以1408亿元产值托起全市工业脊梁,科技贡献率较三年前大幅度提升,数字酿造与绿色智造正重塑“千亿集群”的筋骨。

然而,遵义的目光早已超越生产车间,正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

在遵义·1935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手持AR酒杯,在红色文化长廊中解码酱香密码;

习酒文化城内,定制封坛体验让消费者变身“酿酒大师”;

赤水河谷旅游带上,“酱香冰淇淋”与“黑啤盲盒”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爆款;

从茅台镇到土城古镇,六条“醇香之旅”串起30家星级酒庄,酒旅融合产值突破120亿元……

“我们不仅产酒、卖酒,更在经营一种酱香生活方式。”遵义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局长陆旭东指着产业地图介绍,2025年遵义将建成15个沉浸式酒庄、2条美食美酒街区,“白酒+文旅+康养”立体生态模式正呼之欲出。

创新驱动:高端装备锻造产业动能

绥阳经开区遵义肯富来泵业有限公司生产的50台泵发往伊拉克,用于当地石油化工及城镇用水项目建设;

从遵义生产基地发车,231辆“贵州造”角马柴油车出口沙特……

第一季度,遵义高端装备走出国门,在全球化大舞台上崭露头角,展现了遵义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成就。

从太空的“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再到遥远的“火星探测”,遵义“智造”力量无处不在。

贵州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小齿轮,精准无误地转动,参与了“神舟”系列、“天舟”系列、“天宫”系列、“嫦娥”系列,以及“祝融号”火星探测,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

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钛合金螺纹紧固件连接件、锯齿环锁紧双头螺柱组件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重点型号任务,多次获评贵州省级名牌产品。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中航电梯走出了国门,成功打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电梯产品远销吉尔吉斯斯坦、埃塞俄比亚、哈萨克斯坦、阿曼等国,展示了“遵义制造”的强大实力。

2024年,一批以研制生产航天装备为重点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企业坚守领域、坚持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产值480亿元,成为全国产业链备份的关键一环。

向新求质,以巴斯巴、大地和、贵州容百、新蓝辉等为代表,重点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池”三大系统,配套生产充电桩、汽车空调等核心零部件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正在乘势而上,积极推动着遵义新能源汽车产业蓄势加速。

一组数据令人瞩目:2024年,遵义聚焦发展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产业,以航天装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及关联产业实现产值480亿元。2025年,遵义将围绕建设“全国航天装备产业备份基地”和“成渝装备制造配套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协同,航天装备及关联产业产值将突破520亿元。

富矿精开:基础材料激活产业裂变

4月初,在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公司董事长单戟手持一瓶高纯度海绵钛,其纯度高达99.99%,在灯光下闪耀着金属光泽,可广泛应用于芯片等高科技领域。

这一突破,正是科技创新驱动的成果。

遵义钛业不仅致力于降本增效、提升产能,更积极延伸钛产业链,从高端海绵钛、高纯钛粉等基础材料到钛合金等钛材,从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领域到日常用品,全面推进钛深加工。目前,公司已具备年产2.4万吨海绵钛、4.5万吨四氯化钛、1万吨金属镁的强大产能,加速了基础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遵义市近年来大力推动铝、锰、钛等资源型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建设现代化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实现了从单一开采到全产业链发展的转型升级。

从贵州和平(苟江)经开区空中俯瞰,连片的银灰色厂房如同一片铝业“矩阵”,上游企业的铝液通过多功能天车直接送往下游企业,就地转化为轮毂、型材等产品。

这种“铝水不落地”的供应模式,使园区内的铝加工就地转化率提升至70%,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播州区形成“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制品”的完整产业链生产体系。

遵义市还积极布局钢铁、钛、锰等产业集群,余庆县、道真自治县发展“砂石骨料+水泥制造+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赤水市打造竹制品精深加工体系,正安县形成完整的吉他产业链……

从竹制品到钛材料,从锰矿石到吉他弦,从富矿精开到全产业链,遵义不仅实现了产业形态的升级,更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从遵义长岭特殊钢、贵州正合铝业、播宇钛材,到天磁锰业、福鑫钢铁……遵义基础材料产业一次又一次镌刻在贵州新型工业化的亮眼成绩单上,逐步形成了以铝、钛、锰为主的产业体系,不断促进重点项目“强筋骨”,工业经济“长肌肉”。

数据显示,2024年,遵义加快推进“富矿精开”,扎实开展新一轮“找矿行动”,推动基础材料产业延链补链,资源精深加工及关联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编辑 李洋

二审 蒋洪飞

三审 唐正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