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辗转5200里,在战乱中浙大西迁来到了遵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1 11:07:00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8月14日,日军轰炸杭州,浙江大学(简称“浙大”)在日机轰炸中坚持 3 个月后,于 11 月决定向西南搬迁。

1937年8月,浙大将一年级新生安置在浙江天目山。11月,日军距杭州仅有100余千米时,浙大决定将校本部迁到浙江建德。

浙大在建德办学两个月,生活、学业非常艰苦,但授课却未有稍辍,并出版《浙大日报》,报道抗战消息。

12月24日,杭州陷落,建德城警报日多,浙大被迫再次从建德迁至江西吉安、泰和。

1938年7月,日军侵占九江,浙大被迫再次搬迁。 浙大校长竺可桢实地勘察后,决定先迁广西宜山。在迁校途中,负责押运图书仪器的教授、学生经过无数劫难,于次年10月底才到达宜山。

1939年11月15日,日寇在广西北海龙门登陆,广西战事变得异常紧张,此时的宜山,每天警报声不停,在宜山的浙大师生再次面临战火威胁。于是,竺可桢校长再次考虑和着手寻觅迁校事宜。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最后决定将学校迁往贵州遵义和湄潭。1939年12月6日,浙大师生开始向遵义、湄潭、永兴进行第四次迁移行程。

时值隆冬,山重水复,冰天雪地,旅途十分艰难。浙大于匆忙中迁到黔北,当时遵义至湄潭之间的公路尚未完全修通,而且湄潭部分校舍还需重新修建,于是,竺可桢校长决定,一方面在遵义城中找房屋暂定下来,安顿师生上课,一方面派人前往湄潭落实校舍事宜。同时,将一年级和先修班暂时留驻贵阳青岩。

1940年5月下旬起,遵湄公路大部分完工,湄潭部分新校舍也准备就绪,浙大农学院各系又分批先后迁到湄潭上课。9月以后,理学院及师范学院也分批先后迁到湄潭。12月中旬,一年级和先修班师生,由青岩迁到永兴上课。

浙大在贵州遵义、湄潭、永兴的布局是:文学院、工学院和师范学院文科系二、三、四年级设在遵义;理学院、农学院和师范学院理科系二、三、四年级设在湄潭县城;一年级先修班设在湄潭永兴。

浙江大学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辗转浙、湘、粤、桂、黔5省,行程2600多公里,被世人喻为“文军长征”。

浙大在贵州办学7年,与贵州人民、遵义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立了深情厚谊。


记者:涂林念

资料来源:遵义市档案馆 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

编辑:邓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