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20年后,如果我是演员、老师、音乐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8:57:00    

“20年后,我想当一名演员!”镇海区崇正书院601班学生王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好意思地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他以为会引来大家的哄堂大笑,没想到同学们盯着其身后的电子大屏,发出了“哇”的惊呼声。

小王转身,看到了20年后成为“演员”的自己,不禁惊呆了——时髦的发型,帅气的五官,嘴角露着一抹浅笑……

成为“演员”的王晨。受访者供图

这是发生在该班语文课上的一幕。在连续两节语文课上,班上同学都看到了20年后“想成为的自己”!

而用AI为孩子们“造梦”的,正是他们的语文任课老师施珊珊。

“我们学校是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校。平时老师也在尝试将AI技术应用于教学,比如语文课上,通过阅读和AI等信息技术相关联,在学习古诗时,李白和杜甫就能穿越时空,与学生‘对话’。”施珊珊告诉记者,让学生们看到20年后“想成为的自己”,还是该校首次尝试。

为何施珊珊要选择这个跨越时空的主题?

“班上都是六年级学生,下半年就要上初中,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平时,学生听到更多的,是‘好好复习,与初中更好地衔接’,但他们心中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施珊珊选择了“20年后我想成为谁”这个主题,其背后蕴含着一种志向教育。

“我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扎根于梦想的土壤,朝着他想要的方向努力成长,而不是被动‘生长’!”她道出了自己的初衷。

于是,施珊珊前不久把口语交际课和“我的心愿”作文课结合在一起,实施了这个“造梦计划”。

“第一节课前,我问了几位学生梦想的职业,然后用AI软件上传他们的照片,输入相关职业和工作环境等提示语,制作好AI照片。”施珊珊说,正式上课时,学生们都经历了一次“开盲盒”——

每个人先上台,向大家介绍“想成为的自己”。同时,背后的电子大屏上会相继出现现在的他(她)和20年后“梦想成真”的他(她)。

等学生讲完转身看到屏幕,迎接他们的是打开“盲盒”的惊喜。

刘云硕“梦想成真”。

于是,施珊珊在每个学生的侃侃而谈中,听到、看到了他们心中的那团“火焰”——

“我特别羡慕像爱德华·詹纳那样帮助人类战胜天花的医生,20年后,我想成为一名流行病学专家,消灭所有的流行病!”这是学生刘云硕的远大志向;

“我想成为一名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作家,如果我以后梦想成真,名扬中外,我会回来看你们的!”这是学生王心阳的幽默表达……

想当作家的王心阳。

最让施珊珊感动的,是第一节课下课后,班上3位成绩一般的同学主动找到她,倾诉了自己的梦想。

“一位想当吃播,一位想当游戏主播,还有一位想成为服装设计师。我觉得每一位学生的梦想都很真挚。”于是,施珊珊利用课间时间制作好图片,在下一节课上让他们看到了“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在施珊珊看来,成绩只是定义学生的其中一个选项,但不能定义全部,“只要孩子们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发展,在这个领域做到自己认为的极致,他们就是老师心目中最骄傲的学生。”

甬派客户端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孙珂沁 周芳

编辑 徐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