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医生眼里有疾病,也有生病的我”,她用半年时间打磨这封感谢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07:3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李文芳 乐小舟

半年时间,一封信修改4次,反复誊抄4遍,精心设计信封,最后的投递选择在819医师节这个特殊的时间……为了这封感谢信,郑晓菲(化名)花了不少心思,“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对医生们的感谢,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让他们感到温暖。”

诚意满满的感谢信

信封都是精心设计

感谢信的信封上用压制过的树叶、花朵装饰:红色的爱心叶子、绿色的小花,都是郑晓菲亲手制作的。

“红叶是我之前秋天的时候精心收集的,秋天是满载硕果的季节,希望每位医护人员都能如秋日般收获丰盈。绿色则是春天的颜色,代表着生命萌芽。”

感谢信是手写的,秀气的文字,满满两页,开头三行都是医护人员的名字: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医师章德广,到郑晓菲的主刀医生褚俊杰,再到手术团队医生、麻醉医生、住院医生,以及护理团队的护士们。

“住院的时候,我把他们的名字都记在了小本子上,有些是胸牌上看到的,有些是我去问来的。我的治疗过程离不开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帮助。”郑晓菲非常细心,有些名字没来得及记下,但她在信里特意写道:还有那些不知名的护士,同样值得感谢。

她说了一句有些“冒犯”的话

医生却觉得能理解

写这样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源于郑晓菲今年年初的就医经历。

2月份体检时,她被查出甲状腺结节,超声分类提示4B,“我挂了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普通门诊来进一步确认,超声分类是5类,高危结节,门诊医生说95%是恶性,可能要手术。”

当时接诊的正是头颈外科医生褚俊杰。

“听说是癌,我很紧张,也非常焦虑。”郑晓菲说,自己当时说了一句话,事后觉得是有些冒犯医生的,“我说,那我是不是要挂个专家号再确认下?”

郑晓菲的这句话是脱口而出,“那个时候没察觉,但其实是不礼貌的。可是褚医生情绪很稳定,没有表现出不愉快,相反还说可以的,表示理解。”

郑晓菲最终没有再去找其他医生,“我觉得褚医生很耐心,会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的很多担心,他都给解释得很清楚,非常专业。”

她在门诊问了一系列问题:能不能消融?不想脖子留疤怎么办?怎么手术?手术安全吗?

“褚医生说,这种手术在科室每年做上千例,已经非常成熟,还向我清晰介绍了锁骨下入路全腔镜下切除术,切口很小,不到4厘米,位置也隐蔽。” 褚医生的耐心细致和温文尔雅打消了郑晓菲的疑虑,“他让我觉得自己被看到。”

受访者供图

医生眼里不仅有疾病

还有生病的我

住院期间,因为紧张,郑晓菲一度血压偏高,护士站的护士们不仅细心安排复查,还时时宽慰她。“我有一次出去买东西,护士多次打电话询问我的情况,这种被牵挂的感觉十分温暖。”

术前谈话的是章德广医生,郑晓菲记得当天谈话的患者很多,“医生谈到下午1点多,饭也没来得及吃,但一直很耐心,这种敬业精神让我佩服。”

“我觉得治疗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医生都很和善。”郑晓菲记得进入手术室时,她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向麻醉医生问这问那,“麻醉医生笑眯眯地回答我,然后说着说着,我就不知不觉失去意识了。”

郑晓菲的手术非常顺利,手术切口也不明显,这让她术前所有的忧虑都烟消云散。手术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口试音——嗓音一如往常。

“我的病灶位置不太好,靠近喉感神经,手术如果伤到神经,说话就会受影响,当时很怕自己的嗓子变成《甄嬛传》里的安陵容那样。”如今能够谈笑自若的她,回想起当时的忐忑仍心有余悸,“当确认嗓音无恙的那一刻,我悬着的心才真正放下,职业也不会受影响了。”

手术后第一次复查前,郑晓菲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备忘录上列满了要问的问题。“到了后,我发现完全不需要,因为还没等我一一问,褚医生都主动讲了。”

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郑晓菲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深刻感受到了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温度”。“‘给您真诚、信心和爱’,我觉得医生确实让我体会了这句话,他们眼里不仅有疾病,还有生病的我。”

半年内改稿4次

“我希望能给大家带去温暖”

出院之后的郑晓菲一直想表达自己的感谢,思来想去,她觉得还是写一封感谢信,而且要把这封信交到医院院长的手中。“想让医护人员的付出被看到。”

这封信,郑晓菲从2月份就开始构思、写稿,“反反复复改了有4遍吧,第一次是完整写了整个过程和我的感受,觉得自己太啰嗦,又重新组织。最后成稿后,想写工整一些,前后抄了三四次。”

什么时候把信邮寄出,郑晓菲也考虑了很久,“我觉得医师节这个时间比较好,有仪式感,在这个节日能收到感谢信,医生也会觉得温暖吧。”

郑晓菲将这封信投递到了医院的“院长信箱”里,信封上注明:蔡秀军院长亲启。“我住院的时候看到门诊大楼里有这个信箱,也咨询过医院工作人人员,说这个信箱里的信都会送到院长处。”

郑晓菲还不知道,她投递感谢信的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信箱”已默默运行十余年。这个兼具线下实体信箱与线上通道的沟通平台,早已成为医患之间的重要桥梁。投入信箱的,既有患者如她这般饱含真情的感谢信,也不乏对医疗工作提出的中肯建议。每周的医院例会上,这些来自患者的信件都会得到认真回复。据统计,包括郑晓菲这封感谢信在内,今年院长信箱已收到逾200封来信。

“我把这次经历发到了我的社交媒体上,当天阅读量就破千了,还有医院的规培医生给我留言,说看到我的帖子心里暖暖的,祝我身体健康。”这些互动让郑晓菲觉得特别幸福,“我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大家传递正能量,也让医护人员知道——他们倾注的每一份关爱与真诚,病人都能感受到,也会铭记在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