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家校合作应如齿轮啮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8:40:00    

这期内容是计划之中、意料之外的策划。计划之中,是因为已经着手征集关于家校合作的稿件;意料之外,是为一期正常版面选择的文章聚焦了相同的话题。这个意外的巧合,让我们意识到这个话题的重要性。从本期3篇文章看,家校合作中的争议主要围绕学校应该提供什么程度的服务、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学校工作两方面。

以课后服务为例,教育部自2021年起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明确要求学校每周5天、每天至少提供2小时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应衔接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旨在解决家长接送难题。但是有深圳市民建议学校延时至18:30放学。家长呼声的背后是现实难题,但把照顾孩子的问题简单推给学校的行为,本质上是将学校定位为全部教育服务的供给者,对学校和教师来说是有困难的,很可能透支教师的精力和职业热情。

再从校园安全方面看,有家长建议取消学校门口的义工站岗制度,原因是该安排影响了家长的正常工作生活,此前还有浙江杭州的家长在网上质疑“护学岗”是否为自愿参加,以及四川乐山某学校要求家长轮流站岗执勤的投诉信息在网络上传播。《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建立全员安全责任制,但现实中学校通常将家长护学制度纳入安全责任体系,引发“责任外包”争议。

仅两项日常工作,家校之间已矛盾不断。种种现实造成了一种比较常见的“跷跷板式”家校合作关系:学校、家庭在两端,孩子在中间,任何一方用力过猛或不出力,都会让孩子处于失衡、不稳定的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特别是伴随城市发展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家校合作面临的问题将越来越具体、细微,也越来越考验教育人的智慧和创新管理能力。有人认为,家校合作的理想状态应如齿轮啮合,学校作为主动轮传递教育专业力量,家庭作为从动轮提供个性化支持,家校共育方能走向共生共荣的新生态。

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的复杂性,从来不是单一系统能够独立承载的。就像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滨湖中学教师薛建玲的文章所写:“教育可以尽力回应,但不能无限兜底;问题可以在学校内开始讨论,但不该只在学校内结束。”

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街道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单位等,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政策的出台为学校和相关方指明了方向,但落地过程中还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出台细化政策,真正落实各方责任,让学校和家长从困境之中走出来。

教育不是一座孤岛,各方合作的边界划定也绝非简单的责任切割,而是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激活共同治理的能力,才能突破“越位”与“缺位”的二元困境,在齿轮啮合的精密协作中,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3版

作者:刘亚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