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云南龙陵:林下经济激活绿水青山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5:47:00    

【来源:云南网】

晨雾未散,保山市龙陵县碧寨乡的山间密林里已响起锄头挖掘腐殖土的声音。村民赵志安弯腰查看毛茨菇菌包,胸前的智能手机正直播着林间景象:“家人们看这菌丝冒得多旺!”镜头扫过层叠的菌床,弹幕瞬间被“太专业了”“想跟着种”刷屏。

这是龙陵县林下经济蓬勃发展的鲜活注脚——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利用面积38.13万亩,全县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89万亩,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突破21.86亿元,1万余户农户在林间找到了“新饭碗”。

林下种植 铺就黄金赛道

海拔2200米的段家园山林里,来自龙山镇尹兆场的村民杨加宏正在向云南省科技特派员黄国虎询问了解毛茨菇种植的注意事项及土壤保湿的操作方法。

“这些重楼养了三年,今年采收能卖20万元。”50岁的王兴恩的5亩林地套种石斛、重楼和黄精,亩均收益超5万元。

龙陵县林业产业工作站的技术人员蹲在地头,掏出笔记本划拉着数据:“全县种了4.6万亩石斛、5.2万亩草果、重楼5200亩、黄精2200亩、白花蛇舌草3000亩、白芨500亩,去年中药材产值20亿元。”草果耐阴性强,已在10个乡镇推广种植;紫皮石斛枫斗加工让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增加了可观的收入,成为高端养生市场的“硬通货”。

云南滇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劳力入股的“三入股”模式整合林地1200余亩,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14个。公司负责人段生啟介绍,“2025年预计石斛产值120万元,冰球子产值700万元,其他中药材产值310万元,直接助农增收200多万元。”

“在家门口种药材,既能顾家又能挣钱,划算!”村民段大姐在基地务工,一年挣了2万多元。

胡蜂“振翅” 撬动生态富矿

“胡蜂是天然的森林卫士。”养蜂能手黄国忠轻叩蜂箱,黑黄相间的胡蜂振翅盘旋。他研发的“仿生蜂箱”模仿树洞结构,使胡蜂存活率提升至85%以上。

在龙新乡,5000多个蜂箱点缀林间,村民黄林旺展示手机里的“养蜂日志”:“3月育王,5月分巢,9月取蜂蛹”……他家去年创收40多万元,树木为胡蜂提供庇护,胡蜂为树木除害,两者相辅相成。

龙陵县黄氏蜂业有限公司长期租用周边300余户林地2000余亩,以“租金+薪金+分成”模式带动农户增收,长期使用固定工人24人,发放工资96万元,使用临时性工人1300余人,发放工资13万余元,预计2025年繁育蜂王70万只,产值700万元,放养胡蜂1200巢,带动800余户增收,户均年收益达1.8万元。蜂农们称这是“会飞的绿色ATM机”——蜂蛹售价每公斤160元,连废弃蜂巢都能加工成中药材蜂蜡。

规划引领 书写绿色答卷

“龙陵县以‘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林下经济’为突破口,同步发展林菌、林药、林蜂、林旅四大集群。”龙陵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匡家斌指着规划图上的绿色动脉说,“未来五年,龙陵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将达70万亩,做强石斛、草果,重楼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冰球子、天麻、毛茨菇等新兴产业,让林下产业成为百亿产业。”

政策保障为发展注入强心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林下经济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云南省《林草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支持建设林产品交易中心,打通西南产销链条。

“过去守着青山要饭吃,现在靠着生态挣票子。”村民赵志安举着手机,镜头里刚采收的毛茨菇还沾着露水。

云南网通讯员 陈彩芬 朱维静 赵菊润

责任编辑: 崔庆波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