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汕头东湖社区:打造乡村振兴的侨乡新范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0:29: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霖 广州报道

作为广东省首批10个“广东美丽桥村”和“广东省古村落”,粤东海岸线上,建村八百余年的汕头市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正在书写“百千万工程”的“东湖范式”。

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该社区现有旅外乡亲约1.3万人,几乎“家家有番客,户户有侨亲”,素有“番客村”之称。那么,东湖社区是如何用好华侨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的创新范本?

这要从一条臭水沟变清水的故事开始。

横亘社区1.3公里的东湖排洪渠,曾因54户违建商铺沦为“黑臭水体”。街道党工委以“单周调度、双周督查”的攻坚机制,完成4000平方米违建清拆。保辉集团2000万元侨资精准注入“大坑”整治及景观提升项目,生态治理同步升级为文化空间再造,5个景观节点“奇石公园”“小舟亭”“邹鲁桥”“亲水庭园”“塔榕园”沿水廊次第展开。侨胞乡贤企业捐资1310万元将“臭水沟”改造为景观水廊的义举,于2023年7月获评广东省“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十大典型案例。

生态修复工程成为撬动东湖社区转型的首个支点,而党建引领下的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尤为关键。

东湖社区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搭建党员工作专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实行包网格包片区具体到户。为充分发挥侨村优势,东湖社区出台关于侨胞购买集体房产的优待措施,做好侨胞返乡定居服务,并专门设立社区侨务办公室,设置侨务服务窗口,建立完善上门代理、代办服务制度。

最终,侨资回流带来环境提升,形成了价值增值赋能“百千万工程”的“东湖范式”。

从生态治理走向文化叙事,修复清渠的同时,侨资投入也转化为可持续的乡愁载体。沿岸57座侨宅民房正在推进风貌提升及“三线整治”,曾经的城市伤疤蜕变为串联古今的生态文化长廊。

例如,海外乡亲李月德、李喜德兄弟捐献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的闲置侨屋“德庐”用以建设东湖侨博馆。以东湖社区“大坑”环境提升为主要点位,正在以点带面启动一批项目,发力推动古村落与侨文化相融相促,推动“侨、农、文、旅”融合发展,擦亮“金色东湖乡”品牌。

当清流重新润泽古村,涌动的不仅是澄澈渠水,也是侨乡文明赓续的澎湃力量。针对侨房闲置荒废等问题,汕头濠江区委统战部在东湖社区试点推行“侨房管家”,以“政府引导+侨胞参与+专业运营”模式破解治理瓶颈,累计盘活闲置侨房32处。

随着园林水街景观带成形,“侨、农、文、旅”融合业态加速集聚:“月德楼”化身社区博物馆,卓厝巷17号转型为社区华侨驿站、侨胞之家,揭阳“文化落脚”青年主理人团队对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旧粮仓予以改造,打造成包含咖啡、茶饮、展览、沙龙的艺术商业空间,激活了乡村文旅活力。侨乡资源的多维转化,使东湖社区从传统村落转型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高地。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