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对等关税”风暴降临,美可再生能源市场前路难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2:30:00    

位于美国加州莫哈韦沙漠的巨型太阳能电池板农场。视觉中国/图

2025年4月1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中国对美加征关税税率提高至125%。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随后表示,美方对华轮番加征畸高关税已沦为数字游戏,在经济上已无实际意义。若美方继续关税数字游戏,中方将与不予理会;倘若美方继续实质性侵害中方利益,中方将坚决反制。

过去一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数度修改:4月8日,特朗普在原定“对等关税”的基础上,将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至104%;4月10日,他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对75个国家暂缓加税90天,但对华关税提高至125%;随后白宫进一步说明,叠加此前20%的关税后,对华实际关税税率为145%,且涵盖所有类别。

受此影响,全球能源市场对贸易摩擦升级的担忧持续升温。

4月2日关税政策正式签署后,国际油价大幅下挫,布伦特原油价格跌幅接近20%。到4月9日政策生效当日,WTI原油期货价格跌至56.58美元/桶的阶段性低位。

在全球加速推进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这种“对等关税”的贸易博弈,亦给可再生能源发展蒙上阴影。

对外依存度高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美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对中国产品和技术有依赖,呈现出“关键环节深度绑定、技术标准持续渗透、全球供应链隐性依存”的特征。

“美国通过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光伏供应链有很强的隐性依存,在储能电池环节则有更深的绑定。”

实际上,自2012年开始,美国便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了多轮“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多次通过201条款、301条款提高关税税率。截至2024年,实际综合税率已超过100%。

为应对贸易壁垒,中国光伏企业早已调整出口路径,并进行全球产能布局。目前中国对美国市场的直接出口份额已经极小,业内普遍认为本轮关税对中国光伏直接对美出口的部分影响有限。

中国供应商已将供应链基本转移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柬埔寨。据索比光伏统计,2024年一季度,在东南亚的中国光伏企业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占比78.9%、64.4%和53.6%。

2024年,美国商务部对东南亚四国的光伏产品发起了新一轮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根据初裁结果,“双反”税率范围分别为0.14-292.61%、0-271.28%,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出口至美国,普遍面临50%以上的关税。

亦有不少头部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布局。根据上海东证期货研报,截至2024第三季度,美国光伏组件产能约53GW,其中约25%仍为中国企业赴美建厂的产能。

一位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美国光伏市场对进口产品的高依赖不仅限于光伏组件,还包括建材、逆变器等电站配套设备。“对等关税”的实施将抬高设备进口成本,使项目开发成本上升。

美国储能电池产业链则更为脆弱。“美国储能企业大部分为主营集成,做电芯的不多。除了电芯,正负极材料等其他零部件也得从中国进口。目前储能电池主要采用的磷酸铁锂材料的工艺技术,也主要由中国企业掌握。”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他看来,美国储能电池成本将大幅上涨。相比日韩,中国储能产品本有60%-80%的价格优势。2024年第四季度,有中国储能企业向他反馈称,已有美国客户开始囤货,以应对不确定的关税政策。

取消建设项目

按照白宫的政策说明,“对等关税”将“解决全球贸易中的不公平现象,并让制造业回流到美国”。

上述光伏行业人士认为,理论上,高关税为美国本土制造业提供了一定的价格保护空间。但从光伏行业的现实情况来看,上游原材料和中游辅料多数依赖进口。同时,关税造成的成本传导会抑制下游安装与应用需求,本土制造商也无法从中获得持续且稳定的增量市场。

刘勇以锂电为例说,中国锂电有庞大而完整的支撑体系,从上游的矿产,到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最后到电池回收,全产业链覆盖,从业人员上百万。

“美国若要把锂电的供应链体系建立起来,没有三五年是很难的。若想实现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和中国相当,难度会更大。”

上述光伏业人士说,在当前利率水平偏高、项目融资成本走高的情况下,美国光伏开发商与投资方会面临更大压力,一些边际盈利的光伏项目可能被迫延后或取消,进而对整个市场需求形成冲击。

何继江表示,短期内,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领域的进口替代将导致成本上升和装机延迟。同时天然气发电和煤电等化石能源发电量会明显反弹,能源转型进程受到延缓。美国电力行业原定2035年脱碳的目标将难以完成,延迟时间或达5-8年,并可能使其2030年减排目标从52%明显下调。

长期来看,若美国本土产业链未能有效建立,美国在光伏、储能等领域将沦为技术标准的跟随者而非制定者。技术代差和标准话语权的缺失可能使美国沦为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的“次级参与者”。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技术输出和市场多元化,有望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不但会巩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全球领导地位,还会进一步强化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枢纽作用。

南方周末记者 施璇

责编 冯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