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曹伟明:牛踏扁,江南相思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07:06:00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大学的同学指名要求我帮他买些古镇朱家角烟熏的“牛踏扁”灸毛豆。

“牛踏扁”,这名字听起来质朴又憨实,带有乡野田间的泥土气息。我小时候曾听外婆说起过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江南地区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一位勤劳善良的青年农夫,为了拯救家中仅存的毛豆苗,每天不辞辛劳地去几十里外挑水浇灌。一天,他实在太过疲惫,在田间打盹,没想到自家的老牛挣脱了缰绳,闯入了毛豆田里。等到农夫惊醒,为时已晚,老牛在豆田里肆意踩踏,把原本整齐的豆苗搞得一片狼藉。青年农夫满心绝望,觉得今年的收成将化为乌有。然而神奇的是,凡被牛踩踏过的豆苗,不但没有枯萎,反而在日后生长得更为茁壮,豆荚里躺着更为粒粒饱满、形状扁平的大豆子。这些豆子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更为香糯独特。收获后,青年农夫把青绿毛豆馈赠给乡亲们,大家将其戏称为“牛踏扁”。

小时候,我在河姆渡畔的外婆家古镇生活,每到“牛踏扁”毛豆成熟的季节,总会随外婆穿梭于田间地头,精心挑选那些饱满圆润的豆荚。我学着外婆的样子,在一棵棵毛豆藤间穿梭蹦跳,快速地采摘着。那时的我,对这长长的豆荚充满好奇,总是迫不及待想剥开,看看里面的豆子,闻闻它的清香。外婆总是笑着阻止我:“别急,等回家煮熟了,味道更香。”到了家中,我和外婆在竹篱笆边,手指灵活地剥开豆荚,让一颗颗饱满的毛豆滚落出来,好似聆听“牛踏扁”诉说那悠悠岁月中豆子成长的故事。

江南人的生活重仪式。外婆烹饪“牛踏扁”的过程,隆重而又充满喜感。她将毛豆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盐和一小把茴香和桂皮,说是给“牛踏扁”点魂,隐含着她老人家对食材的敬重。随着灶堂里火苗的跳跃,锅里渐渐地飘出带有泥土芳香的诱人味道。那香气,混合着“牛踏扁”的清香,茴香、桂皮的醇厚,弥漫在外婆家的整个院子里,成为我童年最难忘的味道。煮熟后的“牛踏扁”毛豆,颜色变得更加深沉,带有清新的翠绿。我轻轻地咬开,软糯的口感瞬间在舌尖上散开,先是淡淡的咸香,随后是豆子本身的清甜,层次丰富,口感独特,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懂得菜肴烹饪的外婆,还常常会在“牛踏扁”上翻花样。有客人来时,她会泡制“熏豆茶”,在绿茶中加入熏青豆、胡萝卜丝、橘子皮。那咸滋滋的茶水,不但有味道,而且解渴,让人喝了补充盐分和营养。后来,我插队于青浦白鹤古青龙镇农村的上海蔬菜基地,得知“牛踏扁”也分好几个品种,其中一种有“眼眉毛”的“紫罗豆”,烧熟后整个豆子会发紫。“牛踏扁”烧“六月黄”青蟹、炒丝瓜和鸡蛋等更是闻名的佳肴,“牛踏扁”的相融性可以创造许多舌尖上的美食。

传说中,青年农夫因为心地善良,最后与同村的纺织能手巧珍姑娘通过“牛踏扁”结缘。还有民间传说,出生于青浦的管道升与湖州的赵孟頫,除了书画传情之外,也曾通过自制的“牛踏扁”灸毛豆,上演一段“你侬我侬”。而生长于朱家角的南社诗人陆灵素与江南义士刘三的恋情,也达到了“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的境界。

“牛踏扁”毛豆,这颗乡野馈赠的珍宝,如同江南的“红豆”,它虽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最本真的味道,坚韧而从容。对我来说,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扇通往童年与故乡的门,慰藉我寻梦江南的心灵。所以,我常常喜欢用“牛踏扁”,这一吉利且有美名的江南“相思豆”,作为伴手礼送人,传递人世间的温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