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虚”的社会实践活动,值得去吗?一名大学生的四年体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05:00:00    

暑期来临,各大高校的社会实践团队又将在全国各地开展各类活动了。

社会实践是全国高校寒暑假普遍开展的一种短期调研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团体走出学校开拓视野的良好机遇。我自己承担校级社会实践项目策划与执行四年,接洽过市县政府部门、省市群团组织、文教事业单位、企业等各式各样的部门。

其间,很多人对社会实践的“虚”与“实”产生过疑问。驻村观摩、调研、座谈、沙龙、参访、歌会等活动被部分人称为“虚”,短期支教、义工服务等活动则为“实”。但我认为,恰恰是所谓“虚”的活动,才能在客观上起到联系学生与社会、积累学生经验的功能。

为什么“虚”的社会实践是必要的?因为“虚”的活动能初步跨过“从学校到学校”的外出模式,让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无论一个学生读的是什么专业,他未来肯定是要广泛地跟各领域打好交道,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老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我的一个读教育类学科的同学就跟我说,他在班级里偶尔说一些关于政务常识的话,就会被同学叫“厅长”“局长”等。我自己以前推进过几个涉及民政、妇联、残联的社会实践活动,每次都有参加活动的研究生认为这些是私企的名字。大学生本身就在学校里面,如果在参加社会实践的时候过多地从“学校”走向“学校”,比如经常过度小看村镇儿童的短期支教,往往对提升视野乏益。发展自我才能贡献社会,急于献爱心往往是在添麻烦。

那“虚”的活动是否过于肤浅,使学生接触到“假”的社会?调研、参访、结对交流等活动确实比较“浅”,但它们给了学生联系他人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促成更加深入的合作。就像开会一样,无论是政务会议还是商务会议,都有人说是形式主义、留痕主义。但也有很多人通过各种会议,实现牵线搭桥,深入合作。各种所谓“虚”的社会实践对学生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这样的。我和我的许多同学,都从这些所谓“虚”的活动中,认识了后来重要的合作者。

那“实”的活动就不能起到桥接和拓展视野的作用吗?有一定难度。如果是通过调研、座谈、参访来为大学生提供联络外界的机会,甚至是为个人提供实习机会,学科领域之外的省市县级政府部门、文教卫体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常常十分乐意沟通。有时候没有任何中间人介绍就能成事。团队能接触到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人和单位。但要一次性办成所谓“实”的社会实践,让团队“进驻”一个非直接相关单位好些天,难度是非常大的。这就导致很多“实”的活动,合作方质量往往不高,还容易遇到实际目的难以捉摸的民间团体,有的学生甚至会从中受骗,很难起到“桥接社会,拓展视野”的现实功能。

总而言之,“虚”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初步突破“从学校走向学校”的实践模式,在可行可及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桥接社会、铺垫后续协作的机会。形式和实质其实都是很重要的,至少对多数学生来讲,先有形式才有可能有后续的实质性机会。

(作者系北京高校研究生)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陈泽锴

责编 温翠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