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突破1300家,营收亿元以上企业同比倍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1:5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实习生潘希灵 武汉报道 在打造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集聚区和产业高地目标下,目前,武汉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集聚度及行业发展趋势如何?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发布的《2025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库》中获悉,截至目前,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破1300家,产业规模超过700亿元。

数据显示,2024年,在武汉人工智能行业中,有大型企业72家、中型企业351家、小型企业749家、微型企业154家。中小微企业占所有人工智能企业的94.6%,是武汉人工智能行业的主体。

库内规上企业360家,同比增长34.8%;营收亿元以上企业230家,同比增长111%;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17家,同比增长36%;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1家(其中重点“小巨人”24家),同比增长53.2%;上市企业29家,独角兽企业1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8家。

从区域分布看,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分布在全市各区,其中,东湖高新区、洪山区为重要聚集区,东湖高新区有738家人工智能企业,占全市总量的55.7%,东湖高新区和洪山区企业数量合计占全市近70%。

在产业链分布上,武汉人工智能企业集中在下游的应用层,占全部企业的78.6%,人工智能基础层企业和人工智能技术层企业分别占7%和14.4%。

2024年以来,以具身智能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最热门的方向。今年初,“具身智能”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近期,湖北省委、武汉市委分别召开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推进专题会议,提出要聚力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武汉具备较强的人形机器人科研实力和产业基础,例如东湖高新区等重点区域已聚集本体制造、芯片、大模型、机器视觉、智能感知、运动控制、软件等数十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基本实现全产业链覆盖。

不久前,法睿兰达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发布的“双臂+移动底盘”复合机器人,支持动态抓取与毫米级焊缝跟踪。该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款机器人有望在年内实现量产,并应用于汽车制造、3C电子等领域的柔性生产线。

此外,武汉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子皮肤已在约200台人形机器人上应用,出货量业内领先,并联合华科大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启动人形机器人多模态融合智能感知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基于人工智能行业当下的发展趋势,《2025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库》建议,武汉可加速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启动原创技术攻坚计划,构建颠覆性创新生态和应用场景;强化机器人产业政策扶持,构建全周期扶持体系,破解“结果导向”困局;发挥东湖高新区引擎作用,实施跨域协同计划,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