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仲裁中心结案率近九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8:12:00    

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一场聚焦知识产权保护与争议解决、服务市场和高科技企业的活动在深圳前海举行。知仲中心作为深圳国际仲裁院(下称“深国仲”)的专业性分支机构,首次披露成立以来的报告。

活动中,深国仲院长助理、知仲中心主任陈巧梅发布《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仲裁中心工作报告(2021-2024)》。

报告显示,案件争议类型涵盖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技术合同、特许经营合同等多类型知识产权纠纷。涉中国港澳台及涉外案件共39宗,涉及美国、俄罗斯、德国、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瑞士、泰国、越南、菲律宾等18个国家和地区。

发布全国首个

专利争议仲裁程序指引

“我们坚持‘以创新保护创新’的理念与方式,立足深圳、联动港澳、面向全球,共同打造中国知识产权仲裁保护的先行示范区和国际新高地。”深国仲院长刘晓春表示,该院近年来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已实现从组织、机制创新到规则创新的过程。

根据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任务要求,2021年4月20日,深国仲批准成立的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仲裁中心作为专业性的分支机构,在深圳南山区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式揭牌成立。

此后,深国仲与南山区共同推行知识产权信用承诺制,引导企业通过专业化的仲裁解决知识产权纠纷。2025年3月,深国仲发布全国首个专利争议仲裁程序指引,在专利权有效性仲裁、临时禁令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该指引自2025年3月10日起实施,在专利争议仲裁领域有多项突破。”知仲中心副主任王媛媛表示,“指引”细化专利争议仲裁案由,新增发明专利临时保护期使用费争议、标准必要专利许可使用费争议、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及设计人奖励与报酬争议、专利权宣告无效后返还费用争议等纠纷类型,保障企业及市场主体权益。

“指引还接轨国际规则,仲裁庭可以作出临时禁令、对专利权的有效性进行审查,提升仲裁院在服务专利争议仲裁、保障企业创新成果和市场稳定方面的专业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王媛媛说。

办理千余宗案件

总争议金额超24亿元

截至2024年底,成立三年多的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仲裁中心(下称“知仲中心”)已联合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的322名知识产权仲裁员,办理了1088宗知识产权案,总争议金额超24亿元,结案率近九成。

同时,知仲中心已推动超200家高科技企业签署《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信用承诺书》,首创“单方承诺+对方启动仲裁”的管辖模式,增强仲裁的灵活性;借助“智慧仲裁系统”和程序优化,案件组庭到结案平均123天,最短时长为55天,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我们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一对一走访调研了深圳‘20+8’重点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如华为、比亚迪、腾讯、OPPO、信立泰、贝特瑞、大疆等,精准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提供针对性的知识产权争议解决方案,并成功引导科技企业在合同中约定深国仲作为争议解决机构。”陈巧梅说。

前海、河套和南山均鼓励园区内企业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并出台支持措施。其中,前海对开展境外知识产权维权的企业给予50%的仲裁费用支持,河套对园区内企业的知识产权仲裁案件亦提供50%的仲裁费用支持,南山区则对提起知识产权仲裁的企事业单位给予30%的仲裁费用支持。

“知识产权正在成为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主战场,随着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中国企业出海面临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南山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申晴表示,南山区未来计划筹建海外知识产权工作站,就近为企业解决出海疑难问题,拓展知识产权海外维权的服务深度与广度。

来源:南方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