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成都的人民西路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7 08:20:38    

公园是“人民”,叫“人民公园”,

“人民公社”是最多的,整个中国的农村都是“人民公社”,

那个时候的人民银行和老百姓息息相关,城市里的银行储蓄所都叫“中国人民银行xx储蓄所”。城市里的老百姓存钱,取钱都是在人民银行,现在的人民银行高高在上了,跟老百姓莫得好大的关系了,现在的老百姓进不去人民银行了。

商场也要用人民来取名字,成都最大的商场就是“人民商场”。


馆子,有“人民食堂”,“人民饭店”。

剧场也有“人民剧场”。

70年代中期,一些在文革中停刊的杂志开始复刊,文革前的《大众电影》复刊改成了《人民电影》,文革完全结束以后才又改成《大众电影》。

邮电局叫“人民邮电”以前的邮票是印的“中国人民邮政”,现在把人民二字取缔了,叫“中国邮政”

火车叫“人民列车”。


好多城市都有“人民路”。

成都的就有人民路,还不只一条,东南西北都有。

今天我就来摆一下成都人民西路的龙门阵。

人民西路,是解放后才命名的,这条街原为皮房前街、皮房后街及大西巷。在1949年的地图上可以看到皮房前街,后街,大西巷。

1953年拆除以上各街建成人民西路(当时街宽23米)。

为啥子要建人民西路呢?

这是因为1952年,在北京的苏联专家提出了“社会主义城市中心都应修建人民广场”的建议,成都修建大型广场的事提上了议事日程。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成都市政府上上下下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皇城。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建议下,参照莫斯科红场和北京天安门广场,由市委组织部长兼市政建设计划委员会主任马识途挂帅,在市中心新建人民南路一段,拆除了旧有的贡院街、三桥南北街等,形成由“皇城”城门洞往南直至红照壁长800米的广场大道。虽然都是碎石路面,但北段已具有了中心广场的性质,专供全城政治集会和节日游行使用。那时成都市民仅有60多万,广场按需要只规划了3公顷地。城市的中心还是放在皇城三座门一带 (今天府广场),从城市中心辐射出南北东西四条干道:人民南路、人民北路、人民东路、人民西路。

这张照片上右边的建筑物,以前是成都市人大的办公大楼,现在已经莫得了,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是四川省图书馆。

下面这张照片是原来的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

这座办公楼是1956年建成建成的,由四川省建筑设计院设计、省第三建筑公司施工。建筑面积9638㎡,有办公用房及会议室191间,曾作为成都市政府办公场所,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市很多重大决策都在这里完成,堪称成都历史变迁的一个见证者这幢老建筑,共有191个房间。

精美的浮雕、斗篷式房顶、朱红木窗,砖混结构,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苏式建筑独有的风情。


现在,这座办公大楼是出入境接待中心


说到人民西路,不能不说“西北中学”


1937年,在我国穆斯林中有很高声誉的北平西北公学(始创于1928年,原名清真中学)从北平辗转迁徙到成都(同时有另一部分迁徙到兰州),决定在成都继续办学。1938年就在当时的皮房前街上开办了私立成都西北中学,创办的领衔者是当时著名的回族名将白崇禧,董事长是成都回族的著名人士马毓智,先后主持校务的是金鼎铭与韩怡民。

现在西北中学把以前的15中兼并了。以前的15中,现在的名字叫做西北中学了,在原来15中的地盘上,看不到15中的介绍,更看不到15中的前身“建国中学”的介绍。


我曾经在15中读过书,可能现在也可以被称为西北中学的“校友了。

70年代初,人民西路旁边的御河被闶了一个盖子,本来碧波荡漾的御河变成了防空洞。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西路旁边的御河改成的防空洞又变成了“地下商业街”“洞洞舞厅”(也叫砂舞厅。

我喜欢清静,对舞厅,音乐厅莫得兴趣。

还有一个“月季皇后大酒家”是当时成都很有名气的吃西餐的好去处。


1980年市八届二次人大会议决定修建东起五桂桥、西止一环路横贯市区的东西干道,1981年破土动工,1984年10月全线建成。1987月9月命名为蜀都大道,共辖11条路段,人民西路为其中之一。


现在的人民西路和以前的人民西路完全不一样了。

相关文章